前几天在某地开会遇见了几位文友,会下他们在一起谈论最多的不是写作和其他方面的事情,而是相互询问近来又买了哪几支基金、收益怎样和又赚了多少之类;有位热心的贤弟甚至还劝我也来买基金,并悉心给我做了一些指教和点拨,“现在是跌势,正是买入基金的好时机”,等等。
我有的是事情可做,暂时还没有心思去做“买基金”之类的事情。不过,对于当今社会出现的一浪高过一浪的“买基金”热,我也细心作了一些观察和考量,觉得对于当前出现的“买基金”热,也不能全把责任都推给中国老百姓。因为在当前中国老百姓的所谓经济眼光里,除了“买基金”,买别的似乎都不划算,把钱存在银行里也更容易贬值。
这是一份从网络上查阅到的最新最权威的调查数据:央行《2007年第3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显示 ,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已经超过了“更多储蓄”的比例,在今年第3季度已达到44.3%,创了历史新高;而居民对投资基金的偏好又明显高于股票,特别是在第3季度更加明显。
据该调查数据称:今年第3季度将基金视为家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已达25.4%,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比上季度提高5.4个百分点,也是连续第六个季度创新高;而反映股票为家庭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占比,则从上季度的历史高点12.8%,回落至10.2%,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一组数据,使“基金热”、“股民变基民”,化成了一个伸手可触的现实。
我喜欢收看央视经济频道的节目,发现国内一些经济、金融专家们对于“基金热”、“股民变基民”等变化总是忧心忡忡,但却又拿不出什么比较好的对策建议。而政府有关部门和央行隔三差五所拿出的那些调整意见和举措,确又似乎跟那些专家们的说法极其相似乃尔。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和央行采用的都是那些专家们躲在小屋子里研究琢磨出来的建议和意见,因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多较差,也确实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当今中国还真的需要一批象孙冶方那样长期深入实际调研问题的经济学家呢!
据说,储蓄存款约占我国商业银行各项存款的一半,一直是银行放贷的重要资金来源,目前央行已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2.5%,冻结了商业银行1.2万亿元资金,如果储蓄继续“搬家”,会不会影响到各家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也有人认为,现在沪深股市股指已在高位,储蓄大“搬家”、散户大入市会助长股市泡沫、放大股市风险;更有甚者,有人还把所谓的“蓝筹泡沫”和“基金热”挂起钩来,等等。
业界内专家们的分析也不乏道理。但是,中国许多老百姓是最讲实际的,专家讲的再好,他也要进行分析比较,而且不仅仅是在理论上得比较,还要在实际中进行质和量的比较,“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在当前银行存款“负利率”的长期存在的态势之下,中国老百姓要使自己含辛茹苦积攒下来的钱保值增值,那当然要讲“实际”了。从当前来看,摆在中国老百姓的投资渠道的确有不少,有如股票、基金、债券、房产、黄金、外汇、期货、收藏,等等。但这些投资渠道也并不是所有老百姓所都能进入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就那么三、五万块钱的积蓄,投资房地产连个“首付”都支付不起,收藏名画连个零头都不够,而且还要受到“专业知识”、“门槛”之类的限制,那可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可望不可即的呀!
而“买基金”与上述投资渠道相比,则要简单和方便太多了,入门的“门槛”较低,只需万把块钱就可以开个户头,既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盯盘,也不需要具备炒股盯盘的专业知识,而且背靠基金公司“专家理财”的优势,对于老百姓的风险相对较小,再加上各家基金公司如簧的宣传鼓噪和某些靠“买基金”赚了大笔钱的赢家的典型示范,于是,“买基金”也就成了当前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投资理财的“首选”。所以说,在当前,除了“买基金”,中国老百姓还能买什么呢?!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政府部门在相对调高银行储蓄利率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要广泛放活国内资本市场,开辟更多的资本投入渠道,不断增加上市品种,加快建设多层次市场,缓解资本市场的供求矛盾。同时,还要加大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对股价异动反应要更快、对内幕交易查处要更严、对信息披露要求更高,以维护好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一来,除了“买基金”之外,中国老百姓或许也就会有了更为广泛地投资选择余地了。
评论